校园邮箱 登录 注册 退出

学术活动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术活动
建设新文科给叙事学学科建设带来新机遇
2021年06月05日 15:57:05 作者:admin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1月9日,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和《叙事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的叙事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线上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的30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姚弋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龚剑飞、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傅修延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唐伟胜主持。  

  叙事学展示了强劲的理论活力与渗透力

  姚弋霞代表学校对大会的召开与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祝贺与诚挚欢迎,同时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成绩。

  龚剑飞表示,作为学科的叙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一批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叙事学展示了越来越强劲的理论活力与渗透力。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运用经济学手段对流行叙事进行思考,分析故事传播如何影响个人决策和经济走势,给未来的思考、研究和行动开辟了新的方向。建设新文科,给叙事学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时代发展的律动,推动叙事学取得更大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对叙事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说,研究好叙事学,让叙事学“出圈”,让更多学科和领域了解掌握叙事学理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傅修延认为,新文科的要义之一,在于突破传统文科的研究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叙事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跨文类的现象,叙事研究因此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新文科建设进程中,如何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彰显大国气象,是一个值得学界深入持久探讨的课题。

  中国学者在自觉地进行原创性的话语建构

  会议共设置三组主旨发言、四组专题论坛以及13个小组讨论,与会学者围绕物与地理叙事、符号与图像叙事、跨学科与诗歌叙事、中国叙事传统、叙事的隐性进程、空间与叙事、修辞叙事策略与伦理、非自然叙事、跨媒介叙事、性别与叙事等议题展开讨论。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演变,其叙事的功能也不断增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林晖表示,进入太空与物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显著转变,地图也从纸张走向数字,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从静态统计走向动态模拟,从人图分离走向人图一体。现代地图语言在“叙述故事”时不仅可以让人们看到文字语言难以直观表达的时空现象与变化规律,甚至让“听故事”的人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与超越现实的理解。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乔国强表示,文学史叙事故事性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往事”“差异”以及“建构”。这三个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文学史框架的构建、文学史文本的开放性以及文学史的潜文本和超文本。这三者或有部分重叠之处,不过它们还是有所不同:文学史框架揭示的是因其支撑性和约束性而演绎出来的故事;文学史文本的开放性主要指向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阐释演化出不同的故事;文学史的潜文本和超文本道出了文学史文本内部和文学史文本与外部相关联的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尚必武说,叙事普遍被认为是关于“人”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叙事观不仅忽略了文学史上大量存在的关于“非人类”故事的作品,也由此导致以建构普适性诗学为目标的叙事理论的不完整。他尝试基于“非人类转向”的批评语境,结合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当代外国文学作品中非人类叙事的若干样式与类型,及其所引发的共情与伦理效果。

  唐伟胜在闭幕式上作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契合“新文科”的三个特点。其一,会议体现了新文科背景下的“新人文精神”。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人文精神”更凸显以人为中心的特征,彰显出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性。其二,会议说明了中国学者在自觉地进行原创性的话语建构。许多学者对中国叙事学话语进行深入探索,体现出中国学者学术话语建构的自觉性。其三,会议推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新文科建设路径方面,会议体现了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