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邮箱 登录 注册 退出

学校要闻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校要闻
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境界
2021年06月05日 15:30:02 作者:admin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陈坤正)11月7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暨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术论坛在西北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西北大学师生,关注重大学术前沿问题,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境界。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强主持开幕式。

  “在立足西部,面向世界的学科专业格局的基础上,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注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建荣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术论坛,这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深化学术内容、开拓学术视野的重要契机。

  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境界是每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清华大学冯梦麒同学作为论文获奖代表发言说,青年学者要通过培养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掌握理论,密切关注重大学术前沿问题,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学科自觉与学术自觉相统一,做一名真懂真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同时要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伟大历史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接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的庄严承诺。清华大学教授肖贵清在题为《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主旨报告中表示,小康社会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典范。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熔铸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与智慧,充分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的重要制度优势。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协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山东大学教授张士海表示,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正确看待新时代的差距问题,转型时期的贫富差距和定型社会的两极分化是不同性质的状况,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马忠从制度差异和决策质量的双重角度出发,针对“中美应对疫情的意识形态话语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思考。他表示,中美两国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叙事,存在着主体、角度、时间和空间等不同,体现了中美多方面、深层次的结构性差异。中国之治是各类层面治理效能的综合,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西北大学教授王强作了题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重进路》的报告。他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目标牵引、完善顶层设计,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三重进路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演进。王强教授系统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以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努力及发展目标的全面制定为基础,鲜明指出要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认清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在主题演讲环节,清华大学青年学者车宗凯阐述了我国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障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及实行民主集中制等五个方面的重要制度优势。山西大学青年学者李可就“中国共产党对于小康社会的百年追索”介绍了他的见解:“一代代共产党人在追求人民幸福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艰辛努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信心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南京大学青年学者代佳朋从三个理论分野出发,提出公共主义发展观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是一种以人的类本位为基础的未来主义的发展观。南开大学青年学者袁航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支撑,并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共同支撑下,中国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了其特殊性、本土性和传承性,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活愿景相融合而产生的精神力量与价值追求”,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者吕明洋表示,应当从形而上维度中理解伟大抗疫精神的人性根据和内在逻辑,深入挖掘其形而上价值。西安交通大学青年学者邱雨说道:“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的一个核心特征是精准之治”。针对抗疫精神如何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现实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武红娟提出,要切实抓牢课堂教学阵地、创造转换话语体系、精心设计载体形式。西北大学青年学者张沛论述了抗疫精神的四重意蕴,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运用了统筹兼顾的辩证思维,发挥了举国抗疫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了责任大国的胸襟格局。

  下午,会议开设两个分论坛,分别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和“抗议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题进行讨论,系统交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展现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深刻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日益凸显的制度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暨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术论坛由西北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基地承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辑部、《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