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邮箱 登录 注册 退出

学校要闻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校要闻
聚焦“后理论”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2021年06月05日 15:33:59 作者:admin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1月27—29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大学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承办的“2020后理论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前沿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与会,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执行院长沈金浩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宁表示,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后理论时代”,但是理论并没有像西方某些学者宣称地那样“理论已死”,它们仍然可以用于解释当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现象。不过,王宁提醒在将西方的理论引进中国时绝对不能盲从,而要将其语境化,并基于中国的文化现象对这些理论进行质疑和重新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作了题为“翻译作为方法”的主旨演讲。他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出现翻译的文化研究转型,简言之,就是将翻译作为一个文化阐释和文化塑造的手段加以研究。“它打破了原著中心论的传统,也就是说翻译的移植并不是天然的对等,变化是必然的。”赵稀方表示,文化研究视野里的翻译研究由研究“翻译如何对等”到“翻译为什么偏离”,透过翻译的文化研究,我们能看到文化冲突以及协商的过程,获得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西方文学理论在20世纪末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中国学界也从21世纪初开始反思理论,尤其是西方理论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进入了所谓的“后理论”时代。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生安锋表示,西方理论所遭遇的危机并非是理论消亡的前兆,而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反思与自我调整。中国与西方学界所遭遇的困难并非完全一样,其理论发展进程也不是同步的。我们在批评理论所带来的问题时,不应忽视中国译介外国理论的主动性和我国理论建设的主体性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抓住当前的机遇,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在中国语境中建设好中国的文论话语。”

  生物科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人类与机器的融合,“赛博格(cyborg)”成为新式学术话语概念,并在社科人文领域产生了赛博格理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玉琴表示,赛博格概念源自科学研究领域的设想,在科幻文学与电影文化种成为流行时尚。因此,赛博格理论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思想结合下的产物。在她看来,赛博格理论呈现为三个维度的研究,即后现代文化、身体政治研究、赛博生态研究。

  “当代西方文论一条重要的学术思脉,就是后理论问题引发的‘理论的危机与生机’的争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麦永雄表示,近年来中国文艺美学界“没有文学的理论”“强制阐释”“公共阐释”等话语也引发理论的合法性、重要性与存在价值的问题和探讨。他表示,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数字化加速发展,生成当代世界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关联域和理论的话语星丛,比较文学进入了多元混杂与动态生成的时代。他认为,当代世界文论的异质思想交流日益频繁、需要返本开新的跨语境思维。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晓华致力于后人类美学研究。他认为,后人类美学既不局限于人类的判断,也不特别聚焦人类主体性,而是注重事物的个体性和互补性。“它倡导一种面向事物自身的后人类本体论,强调人类智能和非人类智能体的交互性法则。”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涵括了人类、机器、自然存在的交互美学,随着想象中的鸿沟比如人类—机器等被填平,未来的后人类美学将具有更丰盈的姿态。

  本次论坛还设有比较文学跨文化阐释研究,后现代主义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后人文主义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后女性、生态批评与文学研究,后殖民理论与文学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科幻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形象学与跨文化研究,身体研究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等多个专题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